今年六月,教育部宣布要全面推動「台灣有品運動」,預計提撥九‧七億元,教全國學生做人「有品」。這項政策引發極大爭議,前暨南大學校長李家同首先投書反對,他的觀點為何?

【文/江昭青】

 

看到教育部要花大錢推動所謂的「有品運動」時,我覺得可笑,也不懂是什麼意思。因為內容包括品德、品質、品味三項,這是完全說不通的。

品質、品味跟品格根本不相干。我們可以說電燈泡很有品質,但如何說一個人很有品質?若依教育部規劃,連推動閱讀都算是「品質」,這更奇怪。閱讀是很好的活動,但怎能說一個人不愛看書就沒有品質甚至沒有品格呢?世上多的是看很多書,品格卻很差的人!

我更反對品味。什麼叫品味?是否一個人不愛古典音樂就是沒品味?難道這樣也沒有品格?很多人也許有品味,但壞得很。

教育部找來「品德大使」,也很奇怪。他們是品格的典範嗎?在我看來,德蕾莎修女算是品格典範,但以教育部做法,王力宏與單國璽主教是同一種人嗎?如果小孩子滿口髒話,請林懷民去演講也改變不大。

我覺得教育部並不想面對真正的問題,也就是找出學生行為偏差的原因,並設法解決。影響青少年行為的因素很多,家庭、社會都比學校教育還要關鍵,例如暴力電玩、電影,我從沒見過教育部大聲宣示:「暴力電玩是不好的,教育部要如何如何做……」

我想是因為做這些事比較複雜,要花的心力太多,還是編本品格教科書,把品格教育當成一門課簡單得多。但這是鴕鳥政策。

 

了解原因,用「愛」和「關懷」對待

小孩子沒有什麼品格問題,大人才會品格不佳。金融海嘯或貪官污吏不都是大人做出來的嗎?假如要教品格教育,應該是把這些大人找來上課才對。

我也相信,這些人小時候也不是壞小孩,老師絕對不會教他們長大做貪官污吏。所以不要再說小孩子的品格愈來愈差,這沒有證據或統計資料可以證明。

當然,我們希望小孩子有禮貌、孝順父母、看到老人家要讓座……,但這只要隨時提醒即可。不要一天到晚跟學生講「你應該怎樣」,這是沒有道理的。而且我相信多數老師都很好,他們的身教就是最好的品格教育。

(親子天下 2009/08/24)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P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