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幾天馬總統去哪裡被嗆?吳閣揆又說了什麼挨轟?大概沒幾個人記得吧!反而是幾則日本和韓國的演藝、文化名人的新聞,更引人注目,令人記憶深刻。

一是日本的酒井法子公開道歉,發誓今生不再吸毒;二是裴勇俊得了敗血症緊急送醫;三是漫畫家「蠟筆小新」的作者臼井儀人登山不幸身亡。

這幾位鄰近國家的名人,在台灣都有眾多粉絲,在台灣新世代的成長過程都已烙下記憶,留下影響,尤其是臼井儀人,對很多台灣的媽媽和小朋友而言,如同雪印、克寧或S26奶粉一樣,「蠟筆小新」也是進口的重要「文化奶粉」,很多人都是吃它長大的。
 
台灣的政治太多,占新聞的比重太大,尤其是電視叩應節目,十之八九都是噴政治口水,胃口不夠強的人,肯定消化不良,倒是大陸遊客逛完夜市無處逍遙,窩在旅館看得津津有味,成為台灣吸引大陸觀光客不可或缺的晚間娛樂。叩應節目已經成為台灣政治文化奇特的現象之一,但是我的許多朋友不讓家裡的小孩收看,原因不言可喻,總之是不希望小朋友「吃」這樣的文化長大。可是不讓小孩「吃」這樣的文化,又有甚麼文化可「吃」而不會上吐下瀉的呢?光吃進口的「文化奶粉」是不是也能養出非常健康優秀的世代呢?台灣自己難道生產不出好的「文化奶粉」,非得讓小孩吃進口的嗎?
 
台灣二次大戰後的嬰兒潮世代,大概都看過出生於新竹縣橫山鄉內灣村,客家漫畫家劉興欽的「大嬸婆與阿三哥」、「機器人阿金」等漫畫書,而出生於天津後來移居香港的王家禧(筆名王澤),他的「老夫子」也曾陪伴台灣四、五、六年級的世代。至於七年級以後的網路世代,由於本土作家式微,幾乎完全飽受日本漫畫「薰陶」。除了「蠟筆小新」,其他像「櫻桃小丸子」、「七龍珠」、「灌籃高手」、「NANA」、「亂馬」、「流星花園」等等,在台灣的租書店都曾是排行榜的搶手貨,充分反映1970年代末期,日本漫畫(卡通)開始向海外大力輸出的驚人成果。

相對於日本的漫畫家,台灣漫畫家所處的市場和環境真有天壤之別,像蔡志忠、朱德庸等極少數幾個至今還持續知名的漫畫家,似乎已經是台灣市場的極限,再多可能也養不起了?最近我路過台北市青田街旁邊一間滿雅緻的小書店,門口的燈箱上亮掛著台灣第一代自由主義大師殷海光先生,在1966年3月16日寫的兩行字:「像我這樣的人,在這樣的時代和環境,沒有餓死已算萬幸。」四十多年前的台灣,當然和現在大不相同,但是即使新世代要做一個文化工作者,尤其是執著而有良知的,雖不至於餓死,恐怕也都還相當孤寂。
 
每當看到小朋友們癡迷地閱讀「哈利波特」,我真的非常佩服這位英國作家羅琳的想像力和市場創造力,究竟是什麼樣的歷史文化環境,讓她賦有如此引人入勝的魔法思路和創意?東西方的歷史文化是否導引著彼此歧異的創意思路?或許這就是多元世界、價值互補的真諦,那麼我們還是要問:如今海峽兩岸聯通,台灣能不能也為自己或世上的小朋友,貢獻一點香醇可口的「文化奶粉」?

(今日新聞網 / 胡鴻仁 2009.9.23)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P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