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【聯合報╱記者陳宛茜/台北報導】 2009/09/03

 為了寫「大江大海一九四九」,龍應台找到了李維恂。這位八十九歲的老人,在電話裡說的第一句話是:「我知道為什麼我的戰友都死在拉包爾(拉布爾),獨我茍活到今天。我在等今天這個電話。」

李維恂為是新幾內亞(巴紐)拉包爾戰俘營倖存者。他十七歲就參加戴笠的忠義救國軍,一九四二年成日軍戰俘,先被送到南京集中營、再送到拉包爾做苦工。同行一千人,僅四百人活到抗戰勝利;而像李維恂輾轉從中國來到台灣的,目前只剩下三人。

 「大江大海一九四九」發表會上,出現了好幾位白髮蒼蒼的書中主角—參與接收台灣的七十軍成員林精武、十二歲就成少年兵的桑品載、加入國軍轉而成為解放軍的卑南族人陳清山、見證共軍攻下濟南城的盧雪芳…。

龍應台說,她曾到美國史丹福大學圖書館閱讀「蔣介石日記」,讀完後卻決定不用「歷史英雄」做主角,因為「小人物才是歷史真正的主角!」

 

他們背負的歷史如此沉重,卻輕到沒留下一點痕跡。他們的故事不曾載入史冊,親如子女也未必清楚。

 

「華人社會有太多集體記憶的黑盒子,六十年都沒打開!」龍應台認為,一九四九年國共內戰的記憶,是台灣社會最大的「黑盒子」。這年國軍兵敗撤退來台,許多人患上「戰敗心理症候群」,刻意忽略、遺忘這一段歷史,把歷史的詮釋權拱手讓給「勝利者」共軍。

 

打開「黑盒子」的過程中,龍應台不孤單,她感覺「所有的靈魂都跟我在一起」,「我希望用文字撫慰這些靈魂,讓他們入土為安」

年初她正在「大興安嶺般」的史料叢林中迷途時,突然看到聯合報刊出拉包爾找到三座國軍墳墓的報導。「我好像看到命運的起點」,匯集日軍、國軍、西方軍隊的拉包爾,讓她找到切入世界地圖的角度。

冥冥中似有神助,同時間看到聯合報的李維恂,也寫了一篇拉包爾回憶文章登在網路上,竟讓龍應台蒐尋到。命運之神終於將兩人連在一起,「大江大海」找到了奔騰的泉源。

「傷口沒有打開、處理,就會惡化成政治口水!」龍應台認為,這些封閉六十年的「黑盒子」,是治療台灣族群問題的神奇寶盒。它同時也是兩岸必須一起打開、面對的「黑盒子」,「如果兩岸不謙卑地了解對方的痛,那麼協商與和平都沒有可能!」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PF20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